清朝六部哪个实权最大-六部尚书的权利有多大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7-30 04:35:01
分享到:

公元1631年,天聪五年,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共同商讨新制度的制定。太极拳准备听从汉人大臣的建议,仿效明朝,在清朝建立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司。

这一制度本来是为了解决清朝旧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但是随着新官制的建立,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清朝早期的六部制还没有摆脱八旗制度的影响,皇太极还不能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六部虽有司法、税务、财政、建置等职权,但其官员无等级,且六部事务仍由八旗大臣和议政大臣掌管,皇帝的实权有限。

无怪乎皇太极会斥责:“今闻各贝勒多在私塾里,果尔设衙役何事?”这一切都是妄自尊大,慢于政事,”顺治年间,才正式任命六部尚书。

六部哪个权利大

在权力方面,顺治年间六部尚书的权力和明朝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兵部负责全国文职人员的升降和调动,户部负责国家财政。清政府为了与国家财政分开而设立内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内府与国家财政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又有多少户部尚书会参与朝廷的财政管理。礼仪和教育由礼部负责。古代礼制最重,从国王、大臣到平民,都受到礼制的制约。假如这是虚权,那由礼部掌管的科举考试,就是关系国事的实权。

军部掌管全国军职和兵职的任免,兼管京城驿站的传递。该部门主管全国的刑罚命令,并负责刑名核实工作。工部掌握了全国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器具等方面的建设职权。六部尚书的职权虽不同,但也有侧重。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文]是户部、刑部、吏部[章]三部。清代知县上任[来]之前,也是比较多的[自]到户部、刑部、吏部[历]去考察,因为这三个[史]部院处理的是最实际[大]的事务。

然而,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六部尚书的职权与地位,却不能简单地用衙门来区分。清入关初期,朝廷中实权最大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只有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才能参加这一机构,他们掌握国家军政实权,甚至可以影响皇位人选。

若这些满族贵族参加[全]议政王大臣会议,有[网]人担任尚书,不管是[文]哪一个部,其实权要[章]比其他部大得多。

如果议政王大臣会议中也有同样的议政大臣,那就只能从他们所在部门的职权,以及是否受到皇帝信任来确定实权大小。

清朝最高权利机关

在康熙统治结束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除,随后设立南书房,掌管实权。本来康熙可以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还给内阁,但是康熙不愿意外朝权力太大,于是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

但南书房以选翰林为主,很少直接从六部官员中选入。因此,当时六部尚书的实权高低,可以通过是否入阁来判断,并在内阁中排名第几。总而言之,内阁仍然是朝廷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乾隆皇帝继位后,情况又不同了。雍正要比康熙更迫切地把权力交给皇帝。乾隆七年,为了平定兵变,雍正召集了几个心腹重臣,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亲信官员,一起成立了一个临时兵站,叫做军机处。

与其它机构相比,军机处的工作效率更高,保密程度更高,更符合皇帝的需要。因此,在战争平定后,雍正皇帝不但没有撤消军机处,反而将其保留下来,并赋予其更多的军政大权。与此同时,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南书房,成为清朝最高权力机构。

而正是在军机处建立[来]之后,清朝六部尚书[自]更是无权。它们和内[历]阁一样,只是在军机[史]处之下执行公务。兵[大]工厂的安居,由六部[全]负责执行。

然而,六部尚书毕竟是朝廷的从属官员,能够担任这一职务,基本都是有经验的,而且能力一般也不会太差。宫廷对这样的官员,不能置之不理。因此,清朝也有明确的规定,尚书也可以选入军机处,参与国家军政决策。身份和实权对于能够被选入军机处的尚书来说都将上升。

清代又有规定,选入兵部的大学士,可兼兵部侍郎、尚书。这样,那些拥有大学士,又被选为尚书的人,就更有实权了。

这种程度的尚书,相当于行使正一品官职的实权。这一年和珅上台,就曾担任过内阁总管、军机大臣、户部、刑部、吏部三部尚书。

总之,清代六部尚书[网],如果是在一般情况[文]下,则只限于户部、[章]吏部、刑部,而应根[来]据具体情况来定。而[自]不同时期,则是看尚[历]书兼任什么职,越接[史]近中央,离皇帝越近[大],权力也就越大。


历史就该是这样 历史百科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